欢迎您进入为农服务数字经济平台!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农业科技农业政策供销动态
中国技术助力毛里塔尼亚畜牧业发展
2025-07-24
7月18日,在毛里塔尼亚伊迪尼村,牧民在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的紫花苜蓿田检查喷灌设备的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12345678910 毛里塔尼亚80%以上的国土被沙漠覆盖,炎热干旱,土壤贫瘠,风沙肆虐,植物不易生存。2017年,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技术合作项目在伊迪尼村正式启动。多年来,中国专家成功引种紫花苜蓿,实现规模化种植,解决了当地饲草料短缺问题。随后,多个牧草品种陆续在撒哈拉沙漠推广。在奶牛养殖与育种方面,示范中心与国内牧业公司开展技术合作,选育适应性强、耐粗饲的种牛,提高了牧区的养殖效益,为改善牧民生活、推动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新华网
马铃薯病虫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成立
2025-07-23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以下简称“薯类病虫害绿色防控”)2025年度中期考评暨现场观摩会在云南召开。会议聚焦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块茎蛾等重大马铃薯病虫害关键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了学术研讨,组建了“马铃薯病虫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来自全国24家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薯类病虫害绿色防控”首席专家、植保所研究员高玉林介绍,为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全国性跨区域跨单位马铃薯重大病虫害研究与防控协同工作模式,以确保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马铃薯病虫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云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20余家科研机构、高校资源力量聚集组成,覆盖了全国各马铃薯主产区,形成了全国马铃薯病虫害科技力量的协同联动机制,将为马铃薯病虫害基础生物学、监测预警技术、绿色防控产品研发、技术集成应用提供科技支撑,标志着全国跨区域、跨单位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控科技创新协同攻关网络形成。 (据《农民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编辑:于婷婷
牛分子育种领域获重要突破
2025-07-22
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该液相芯片是团队继2021年1月成功开发首款中国黄牛高密度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固相芯片并打破肉牛育种芯片国际垄断后,在牛分子育种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昝林森团队运用生物信息学,对以秦川牛为代表的分布于我国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东北等6个地理区系的地方黄牛品种特异性位点进行精准筛选,并整合多年来在生长、肉质、繁殖及抗病等性状相关功能位点的研究成果,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该芯片具有检测成本低、选择准确性高等特点,实现中国黄牛快速、精准、高效选育,为地方黄牛品种保护、定向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也为我国肉牛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该芯片以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为主,涵盖中国6个地理区系38个黄牛品种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同时包含关键性状相关功能位点18500个,为精准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38个中国黄牛品种近30TB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基础上,芯片为上述黄牛品种量身定制了专属的鉴定位点,能够精准识别其独特的基因标识,为中国黄牛种鉴定与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利用该芯片分别对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和延边牛四个品种共计28个个体进行了SNP位点检测,对存在地理差异的10个品种共47个个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位点选择合适、芯片设计合理,分型结果表现优异,能够满足大量样本的检测需求。 多年来,聚焦中国黄牛代表性品种——秦川牛,昝林森团队创立了四级保种选育扩繁模式,采用“表型+基因型”选种方法,大幅提升了秦川牛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加速了良种定向选育扩繁,培育秦川牛肉用新品系1个,并构建了全产业链开发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和节本增效。2023年,秦川牛成为全国十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中唯一入选的牛品种。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光明日报
我团队研制出系列牛用基因芯片
2025-07-22
科技日报呼和浩特7月21日电 (记者张景阳)记者21日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技术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该系列基因芯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空白。 基因芯片是一种基于微阵列技术的高通量生物信息分析手段,可以用于检测生产性能关联功能基因的位置、含量、类型等,并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特点。此前,该技术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运用于奶牛育种,以缩短世代间隔,加速奶牛遗传改良进程。 该项目依托全国96座规模化牧场、60余万头奶牛建立起奶牛育种大数据平台,为产奶经济性好、健康度高的牛群进行基因组检测,建立健康档案与生产档案。通过机器学习和算法模型,团队对海量基因数据和性状表型进行识别与评估,成功解析世界优良奶牛品种与中国区域牛群品系的遗传指纹,设计出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确保经芯片检测奶牛能生产出“高蛋白、优脂肪、低体细胞数、低菌落总数”的优质牛奶。 据介绍,与全基因组测序方式相比,采用该系列芯片对奶牛进行基因检测,检测效率可提升4倍以上,且成本仅为全基因组测序的五分之一。下一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本土化中国奶牛新品系培养,推出系列功能强化基因检测芯片,使其兼顾奶牛繁育、产奶与健康性指标,同时挖掘低碳排放、抗热应激、特色风味的遗传基因,开发针对性基因芯片,推动奶牛育种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奶牛新品系的种源品质,实现奶牛种源自主可控。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科技日报
果树育苗大提速,发现控制苹果"克隆"关键基因
2025-07-18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教授李厚华团队联合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红梅团队在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论文。研究首次揭示苹果和海棠通过"克隆育苗"(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关键控制机制,将为果树产业育苗技术方案提供新策略,对我国果树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细胞胚发生具有遗传稳定性高、诱导周期短、繁殖系数高等优点,是植物大规模繁殖和优良性状保持的理想材料,也是植物遗传转化的优良受体。外源生长素诱导的胚性细胞形成是苹果属植物(苹果、海棠)体胚发生的先决条件,该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挖掘出生长素信号通路中与胚性细胞形成密切相关的基因MdAUX/IAA7.1和MdARF5。过表达MdARF5显著促进了胚性细胞的形成,并显著缩短了体胚诱导周期,MdARF5基因敲除的突变体则无法诱导体胚发生。 生长素介导的苹果/海棠体细胞胚发生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通过对MdARF5过表达株系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合酵母单杂交、EMSA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挖掘出既能够促进体胚发生,又受到MdARF5蛋白直接调控的MdLBD41。此外通过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证明了在没有生长素诱导的条件下,MdAUX/IAA7.1结合MdARF5形成蛋白复合体进而抑制下游MdLBD41的转录,从而负调控胚性细胞形成与体胚发生。 基于以上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生长素信号介导的MdAUX/IAA7.1—MdARF5靶向MdLBD41调控胚性细胞形成与体胚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将为基于体细胞胚发生的木本植物的高效繁殖与种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11/tpj.70287 来源:《中国科学报》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报》
克隆牦牛,成功!
2025-07-17
记者11日从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基地了解到,10日中午12时40分,该基地剖腹诞生了第一头克隆牦牛,体重33.5公斤。 这是7月11日拍摄的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基地,科研人员给克隆牦牛检查身体。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记者在繁育基地看到,这头新出生的克隆牛犊个头比正常新生牛犊较大,全身通黑,能够正常行走,目前身体状况良好。 据悉,这一成果是浙江大学方盛国团队和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攻关取得的。从2023年7月起的两年来,科研人员克服高原缺氧、实验设备短缺等困难,通过全基因组选择和体细胞克隆的复合技术,培育诞生了第一头克隆牦牛。 这是7月11日拍摄的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基地剖腹诞生的第一头克隆牦牛。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浙江大学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方盛国教授说:“西藏是牦牛的主要生活区域,数量较大。开展牦牛克隆工作,不仅有助于西藏构建牦牛繁育体系,还可以精准复制繁育能力强、肉产量高、抗病性强的牦牛个体,快速扩大优质种群,提升牦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新华网
为玉米配上“智能饮水机”
2025-07-17
麦茬地上,同步进行玉米精量播种和滴灌带的铺设作业。 6月13日下午,天气异常炎热,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温陈街道金谷家庭农场的1000多亩麦田里,金色的麦茬整齐地铺展。 该农场由石林林和丈夫刘美龙共同经营。麦田里,几台大型农机正轰鸣着在麦茬地上同步进行着玉米精量播种和滴灌带的铺设作业。 去年秋天,在这片沙土地上,应用新技术种植的玉米创下了亩产841.8公斤的高产纪录。“今年小麦亩产达到了665.24公斤,亩产平均提升了10%。”石林林兴奋地说。 这片沿黄沙性土地,曾因结构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微生物活性低,被视作增产的“绊脚石”。传统的大水漫灌难以保障玉米群体整齐性和水肥充分供应,但石林林夫妇用科技改变了现状。“科技法宝”的核心,正是山东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姜雯教授团队研发的“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回想起去年秋天那令人振奋的测产验收时刻,姜雯欣喜地指出:“这项技术真正实现了‘滴水出苗、水肥精准按需供给’,一举攻克了玉米生育期干旱缺水和中后期追肥两大难题。在沙性土壤上应用,效果远超预期,实现了节水25%、节肥15%、增产15%以上的显著目标。” 科技赋能的效益,刘美龙算得最清楚:“1000多亩沙土地,我俩去年特意拿出200多亩做试验。真没想到,玉米亩产比往年足足高出200多公斤。” 作为茌平区鑫禾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石林林今年进一步引进了高性能收割机、玉米精量播种机、自动加肥机等智能装备,深化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真正实现种、管、收全流程高效智能作业。她详细介绍说:“玉米精量播种机精准地将一粒粒种子植入土壤,自动加肥机与铺设机械紧密配合,将肥料精准送达播种行的同时,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也如同‘毛细血管’般被同步铺设在玉米行间,实现播种、施肥、铺管一体化。通过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预计每亩地可以节本增收600元左右。” “这好比给刚种下的玉米配备上了‘智能饮水机’。”姜雯形象地解释,“铺设滴灌带与播种同步完成,能确保新种的玉米第一时间喝上精准调配的‘第一口水’,完全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单独耗费时间去浇地造墒。这种‘种、管(水肥)同步启动’的高效模式,将传统农忙时间缩短了近一半。” “播种-施肥-滴灌带铺设”的多机协同高效作业模式,不仅将夏种时间压缩到极致,更确保了新一季玉米能在最佳条件下萌芽生长,为实施精准水肥管理奠定了完美基础。石林林介绍:“麦子一收完,我们立刻无缝衔接启动玉米播种和滴灌铺设,一点时间都不耽误,全亏了这套智能装备和技术流程。” (据《农村大众》)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编辑:于婷婷
动态精准施药“除草革命”助力水稻增产10%—15%
2025-07-17
示范区的稻苗一片翠绿,株高也都相差无几。 七月的松嫩平原,稻浪翻涌。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街道新光村的稻田里,一场特殊的“比武”正在上演:示范区稻苗如绿色地毯般铺展,株高齐整如阅兵方阵;相邻地块却杂草丛生,稗草、野慈姑、扁秆藨草与水稻争抢阳光与养分,株高差距足有半个拳头。 同样的阳光,同样的黑土,拉开差距的源于一场“除草革命”。 动态施药重构除草模式 “早先哪懂啥窗口期,看见草就打药!”示范区的这片稻田是种粮大户金桂英家的,她蹲在田埂上,用树枝比划着,“以前最少要打6遍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顶多打3遍,药量还省了小三分之一。” 黑龙江省属寒地稻区,常年面临50余种杂草侵袭,且部分杂草对目前生产常用药剂已产生抗药性,导致传统除草模式用药量大、成本高。2024年黑龙江省农药使用量约5.6万吨,其中除草剂占比高达78%,对粮食产能提升形成制约。 而让金桂英感慨的,正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黄元炬研究员团队研发的“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 在示范田标识牌前,黄元炬蹲下身,指尖轻轻划过油亮的稻叶:“这用药量就像个枣核。”他拾起3颗石子摆成枣核形状,“插前封闭是尖,保证秧苗的安全性最要紧;移栽后封控是大肚,根据草相及田间管理情况精准下药;拔节期补防又是尖,这时候用药得像绣花。” 这一除草模式对于种了几十年地的金桂英来说是颠覆性认知,与原来当地种植户的除草措施完全相反,他们的用药方式被专家归纳为“哑铃式”用药——前期重杀、中期怯用、后期猛补。 黄元炬解释说,一封主要在防不在除,在此期间要保证水稻安全,尤其在东北早春温度低,插秧的秧龄比较小,用药不当,容易出现药害。而农民们通常在这一阶段想将杂草完全根除,除草剂用量大种类多,导致水稻缓秧缓慢,而在二封阶段应该精准用药时,因秧苗未充分返青反而担心伤苗不敢用药,这进一步导致杂草疯长,掠夺了作物应该吸收的营养,最终导致水稻减产。 寒地稻作迎来“省心秘方” 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权明顺研究员展示的数据令人振奋:该模式较传统方法减少施药次数1—2次、降低用药成本35%,农药减量20%—30%,农民应用意愿超85%,成为寒地水稻“减药增效”的首选方案。 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灵活掌握动态精准施药,黄元炬指着一块示范田与农户们分享说,“这片示范田我们只用了两次除草剂就达到了理想效果。”动态就是看天、看地、看草、看苗,根据气候条件、水层管理、草相种类、叶龄及水稻生育进程进行靶向精准施药,“我们的核心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往年田间数据显示,该技术可让水稻增产10%—15%。 如今,这项被农民称为“省心秘方”的技术已覆盖黑龙江全域及吉林省部分稻区。凭借“用药少、污染小、操作简”的三大优势,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4、2025连续两年纳入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潘浪告诉记者:“针对我国稻田草害区域性演替难题,项目组在西北、东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等稻区均建立了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作为寒地稻区杂草高效防控技术,实现稻田杂草综合防效达95%以上,较农户常规用药模式显著提高防治效果,有助于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与粮食产能提升。” 站在示范田边,黄元炬望着即将抽穗的稻株充满信心:“这一技术轻简高效,可操作性强,有很强的可复制性。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寒地水稻既丰产又绿色。” (据《科技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编辑:于婷婷
首个一体化植物病毒载体 工具盒成功研制
2025-07-17
7月1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简称“中棉所”)获悉,该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提出一种“一体化的双组分病毒使用策略”,将双质粒系统的棉花叶皱缩病毒、烟草脆裂病毒改造为单质粒系统,并将其拓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一体化植物病毒载体工具盒,为植物基因功能和基因编辑研究提供了便利。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植物通讯》上。 据团队首席科学家、中棉所研究员宋国立介绍,植物病毒表达载体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植物病毒载体多为双组分或多组分,其基因组被克隆到不同的质粒中,分别转化为农杆菌均匀混合后再使用。这种传统的“混菌使用策略”增加了农杆菌操作的工作量,也阻碍了植物病毒表达载体在高通量基因功能验证中的应用。 棉花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一体化的双组分病毒使用策略”,即将所有病毒组分置于单一质粒中并通过单一的T-DNA(转移DNA)进行递送,成功将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双组分病毒系统改造为一体化系统,如此一来,不仅简化了双组分病毒载体的使用,还表现出与原始双组分病毒系统类似甚至更好的基因沉默效果。 VIGS是指通过改造病毒载体并插入目标基因的特定序列,当病毒侵染植物后,随着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而特异性地诱导目标基因mRNA(信使RNA,携带有DNA上的遗传信息,并能指导蛋白质的翻译,行使其生物学功能)降解从而降低目标基因的表达。VIGS技术起效时间快、沉默效率高、操作成本低、便于高通量和应用植物范围广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作物的遗传学研究中。 中棉所、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博士生郝云飞说,“一体化的双组分病毒使用策略”研究还创制了一套标准化的植物一体化双组分病毒载体工具盒。该工具盒可用于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研究、病毒介导的过表达、病毒辅助的瞬时表达和病毒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等。其研究结果不仅为病毒载体的简化使用和开发提供了标准化方案,也为高通量病毒递送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分子设计育种研究。 (据《科技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编辑:于婷婷
家蚕性别控制技术获突破
2025-07-16
日前,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童晓玲教授课题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实现了家蚕从雌性向雄性的性别逆转。这一突破打破了昆虫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固有模式,为经济昆虫育种及害虫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其雄性因抗逆性强、产丝质量高、料丝转化率高而更受蚕丝产业青睐。因此,培育全雄蚕品种成为蚕业发展的重要期盼。以往研究对家蚕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进行了探索,但都未能实现家蚕的完全性别逆转。 Bmdsx是控制家蚕“性别开关”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在雌蚕和雄蚕体内会产生不同“版本”的剪接变体——雌蚕会不折不扣使用Bmd-sx上的E3和E4外显子,发育为雌性特征;雄蚕则会跳过E3和E4发育为雄性特征。 研究团队聚焦控制Bmdsx,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靶向Bmdsx基因的雌性特异性外显子剪接位点,通过诱导单碱基突变,破坏剪接供体和受体位点,强制雌性个体跳过E3和E4外显子,使雌蚕执行了雄性的发育指令。 经过基因编辑的雌性家蚕在成虫阶段发生了惊人转变:原本7节的腹部变成了雄性特有的8节,长出了雄蚕才有的抱握器等生殖器官,甚至体内还发育出完整的精囊、输精管,能产生和雄蚕一样的精子。这一成果标志着家蚕性别控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研究还发现,多种害虫(例如蚊子、棉铃虫和褐飞虱等)的“性别开关”基因都有类似的拼接规则。这意味着本项研究中的技术可能适用于很多昆虫,在未来不仅能为批量培育优质雄蚕提供技术支持,还能为操控害虫性别、减少虫害提供支撑。 (据《光明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