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为农服务数字经济平台!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农业科技农业政策供销动态
杨凌小番茄“夏之星17”位列榜单
2025-03-26
本报讯(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俊辉)记者从刚刚在海南三亚闭幕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获悉,组委会从上千个鲜食玉米、番茄、南瓜、西甜瓜品种当中,评选出66个“好吃品种”并进行了发布。其中300个番茄品种当中10个“好吃番茄”获金奖品种。位于国家首个农高区陕西杨凌的陕西金棚种业小番茄品种“夏之星17”位列榜单。这也是此次“好吃品种”系列评选活动当中唯一获奖的陕西品种。 据了解,本次评选由中国种子协会鲜食玉米分会、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蔬菜分会、海南省种子总站、海南南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海南南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大会组委会征集到来自全国200多家种子企业、科研单位的205个鲜食玉米品种、300个番茄、110个南瓜和387个西甜瓜品种,并种植于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的大会田间品种展示现场。 今年3月中旬,大会组委会组织邀请来自全国育种科研单位,生产流通及推广等领域专家,从产量、抗性、商品性和适口性等方面,对参评品种进行综合测评,最终评出“好吃玉米”品种20个、“好吃番茄”品种10个、“好吃南瓜”品种10个和“好吃西甜瓜”品种26个。 陕西金棚种业负责“夏之星17”品种选育的技术员郭敏介绍说,这款小番茄单果重15-20g,口感极好,肉质较脆,酸甜适中,长势强,风味品质俱佳,综合抗病抗逆能力强,适应性广。抗TY、根结线虫、灰叶斑病,适宜各个茬口保护地及露地栽培。2024年,该品种销售位列金棚种业系列品种第一名。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数据来源: 中国农科新闻网
高产优质丹参新品种“秦丹1号”获林木良种认证
2025-03-26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马亚团副教授课题组选育的丹参品种“秦丹1号”通过陕西省林业局审定,获得林木良种证书。该品种以高产、有效成分含量高为核心优势,标志着陕西省丹参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取得新突破。 据了解,“秦丹1号”以“鲁丹1号”为原始材料,通过多年定向选育和田间试验,展现出显著的综合性状优势。形态方面侧根数达15-23条,抗逆性强,可为种植户提供更高经济效益;2023-2024年度在陕西安康进行的生产试验中,示范田干品亩产突破35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4.28%;丹参酮类平均含量为0.63%,是2020中国药典规定的2倍以上。 这一突破源自课题组八年系统攻关。2017年,团队启动丹参种质创新计划。通过对“鲁丹1号”“天丹1号”等主栽品种的系统比较,发现“鲁丹1号”在叶片性状、根系发育及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中表现突出,最终选定其作为基础原始材料。2019年5月,课题组在陕西永寿县丹参种植基地开展“田间选秀”。科研人员从数百亩种植田中锁定20株优异单株,经过多轮筛选,最终保留10株“全能选手”进入下一阶段。2019-2022年期间,课题组构建起严苛的育种体系,通过隔离授粉、品系对比等关键技术,历经四代遗传改良,育成了“秦丹1号”。 作为《中国药典》收录的重要药材,丹参年需求量巨大,“秦丹1号”的育成及推广将助力丹参主产区提质增效,缓解原料供需缺口,为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 通讯员 李敏 马亚团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数据来源: 中国农科新闻网
油菜生长能力和抗逆性同步提升机制
2025-03-25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营养与栽培团队研究揭示了氮驱动的叶片解剖结构变化促进油菜生长能力和抗逆性同步提升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 据科研人员介绍,油菜生长能力和抗逆性分别受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单位面积质量的影响,而光合速率和单位面积质量呈负相关,探索调控二者协同机制,对同步提升叶片生长能力和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科研团队通过叶片超微解剖结构特征、二氧化碳传输等模型,分析发现叶肉细胞密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是影响叶片光合速率和单位面积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阐明了氮肥对光合速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在生产中可通过优化油菜品种和配合氮素施用,实现油菜生长能力和抗逆性协同。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张惠雯)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玉米株高连续降低的基因被发现
2025-03-25
记者26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玉米耐密高产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发现了一种通过针对性基因编辑Br2基因实现玉米株高连续降低的方法,为玉米耐密、抗倒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 玉米目前在全球谷物生产中排名第一,对保障全球粮食和饲料供应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种植密度,一直被视为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玉米籽粒产量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有研究指出,“矮秆玉米”可能是未来玉米育种的一个方向。然而,培育“矮秆玉米”面临的一个主要技术障碍是缺乏可利用的基因和优良种质资源。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宝宝介绍,本研究聚焦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玉米植株高度,以培育适应高密度种植的抗倒伏品种。研究人员针对Br2基因设计了敲除载体,并在自交系中鉴定了七个具有不同突变的T1转基因系。通过杂交实验,研究人员进一步验证了不同突变组合的效果,并发现所有28个与优良自交系杂交的F1群体均分离出了矮化后代。为了加速优良玉米自交系的植株高度改良,研究人员开发了单倍体诱导剂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系统。通过该系统,研究人员在三个优良自交系中获得了编辑的单倍体,并通过自发染色体加倍成功转化为编辑的双倍体,均表现出显著的植株高度降低。 针对性基因编辑Br2基因可实现玉米株高的连续降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供图 王宝宝表示,该研究通过创制基于Br2的“单倍体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系统,实现了两代内对玉米株高进行快速定向改良,可大幅提高育种效率。未来,这一方法有望用于定制改善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植株高度,为培育适应高密度种植且抗倒伏的玉米品种提供有力的分子育种支持。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科技日报
彩色马铃薯的奥秘
2025-03-25
马铃薯俗称土豆,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常见的马铃薯都是浅黄色的,但马铃薯还有许多其他颜色,包括红色、紫色、白色等。这些“彩色土豆”都是由合成的花青素不同导致的。 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天然色素,目前发现的花青素已超过300种。由于花青素种类或结构不同、浓度不同,以及植物细胞液中pH等条件的不同,而赋予了水果、蔬菜、花卉等五彩缤纷的颜色,如细胞液呈酸性时,花青素显色偏红;而细胞液呈碱性时,花青素显色偏蓝。花青素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物,除了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外,还具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视力等多种生物功效。 马铃薯中的花青素与各种单糖通过糖苷键结合,以花色素苷的形式存在。科学家对马铃薯颜色形成的遗传机制很感兴趣,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遗传机制复杂,还没有形成统一结论,不过已经有几个研究结果获得了研究者的共同认可。大多数马铃薯栽培种中的花青素合成受单基因的调控,即I、P和R三个基因共同调控马铃薯白、紫、红三种颜色。I基因是花青素在块茎皮中的组织专一性表达所必需的,如果缺乏I功能等位基因,马铃薯表现出白色,即只有II、Ii基因型才能产生有色的花青素,而ii基因型马铃薯是白色的。P基因负责调控马铃薯紫色花青素的产生,R基因负责调控马铃薯红色花青素的产生,而且P对于R具有上位性,即当有基因P存在时,无论控制红色的基因是R还是r,都表现为紫色。 植物世界绚丽多彩,花青素对颜色的显现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中花青素形成的遗传机制各有不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科学家开启和研究。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农民日报
我国甜椒品种首次在美国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书
2025-03-24
3月22日,记者从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获悉,博收种业公司的甜椒品种“京椒9”成功获得美国农业部(USDA)颁发的植物新品种保护证书(证书号20230087)。这是中国甜椒品种首次在美国获得此类认证,标志着中国植物品种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根据美国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的最新数据,自2021年3月3日至2025年3月2日期间,美国共授权了16个辣椒品种,其中15个来自拜耳集团(Bayer AG)旗下的子公司圣尼斯蔬菜种子公司(Seminis Vegetable Seeds),1个来自先正达作物保护公司(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自1970年美国通过《植物品种保护法》以来,“京椒9”成为中国首个在美国获得授权的甜椒品种,具有里程碑意义。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浅埋滴灌技术 解锁旱作小麦丰产“密码”
2025-03-21
每亩节水30%、节肥20%、省工2个,麦苗根系能多扎土层15厘米  “这项浅埋式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宽幅精播三改’实现突破,改密集条播为匀播壮苗,改窄行密植为扩行增距,改粗放灌溉为精准滴灌。”3月初,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苏武镇元台村高标准农田里,技术员詹军华穿梭在田间,手持扩音器为农户详解该技术操作规范。 每亩节水30%、节肥20%、省工2个,麦苗根系却能多扎土层15厘米。在机器的轰鸣声里,詹军华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向农户直观展示该项技术的优势。搭载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小麦播种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铺设滴灌带、覆土等多道工序,以科技赋能按下春耕生产“快进键”。 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实践的先行者,种粮大户谢新仁自去年起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示范应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压力补偿式滴头与毛细管网协同运作,结合土壤墒情监测实时调控“高频微灌”模式,将定制水肥均匀、定时、定量输送至地下20厘米根区活跃层,使小麦根际微域形成动态平衡的“营养岛”,有效提升农田精准化管理水平。 “该技术通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孔隙度,从根源上破解土壤板结与肥力流失难题。”谢新仁介绍说,在促进有机质自然富集的过程中,同步实现节水灌溉强化耕地保育、精准施肥推动产量提升、循环机制阻断面源污染三重效益,最终构建起“养地-增产-减排”协同发展的绿色生产体系,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据悉,通过推广该技术,实现了省水省肥省种子、抗寒抗旱抗倒伏、提产提质提效益的“三省三抗三提升”,尤其在缺水地区可达到“一地双作三保障”的种植效果,即前茬种粮后茬种经济作物,保生态安全、保粮食产量、保农民收益。 (据中国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编辑:于婷婷
数字孪生茶宇宙平台 正式发布
2025-03-20
近日,由上海市茶叶行业协会主办、酷约科技协办的“数字孪生重构千年茶文化生态”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正式发布融合数字孪生、文化科技的“数字孪生茶宇宙”平台“卿卿云采”。 上海市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陶峻骏在会上指出,当前茶行业存在三大痛点:72%的茶企陷入同质化竞争,价格战激烈;供应链断层,库存损耗率超18%;年轻消费断层,Z世代饮茶率不足30%。不过,他强调,数字经济的兴起为行业带来新契机,2024年线上茶叶市场规模达350亿元,年增长6.1%,元宇宙相关消费增速更是高达240%,“卿卿云采”平台致力于打造虚实融合的茶产业升级新模式。 据介绍,平台1:1还原龙井古茶道,动态天气系统实时同步真实气象,让用户能沉浸式感受茶园风貌。同时,通过精准识别21个手部骨骼点的采茶动作,平台支持多人协作完成古法制茶流程,降低体验门槛。此外,其手机采茶平台还支持用户借助智慧茶场管理看板、AI选品系统、线下智慧屏等工具实现降本增效。“未来,每一片茶叶都将承载数字世界的无限可能。”陶峻骏说。 (据《科技日报》) 编辑:于婷婷
数据来源: 编辑:于婷婷
24小时全能管理员傍身! 首个实验室AI智能体发布
2025-03-18
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园艺科学研究中心团队历时8年自主创建的首个专门为实验室设计的AI智能体——“园艺实验小助手”正式发布。该智能体填补了该校AI智能体赋能实验室管理相关领域的空白,实现了实验室人工智能从工具向科研伙伴的跨越,为后续智能体技术在实验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密仪器各具特性,学生操作问题层出不穷,从酶标仪数据不稳定到荧光显微镜看不到图像,每个故障都需要现场排查,管理员分身乏术。”针对传统的实验室设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017年初,园艺科学研究中心实验总师张静带领团队设计了涵盖仪器信息、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验以及最新科研进展等内容的二维码管理系统,促进了实验室大型仪器和危化品的规范化操作,让师生实验操作更加便捷高效。 2024年,团队在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的支持下,将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于二维码管理系统。团队为每台仪器撰写50+标准化问答,模拟学生进行多场景多模态提问,再根据智能体的回答进行完善,通过对比测试不同人工智能平台,最终建立了基于DeepSeek(深度搜索)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AI智能体2.0版本,其内容包含仪器功能应用、故障管理、最新科研进展、专属知识库、危险化学品快速识别等,让智能体从“机械应答”进化为“场景化问题解决专家”。 “园艺实验小助手”被首次应用于“化学品整理”“安全检查模拟”等课程中,受到学生的好评。在科研实验中的应用也显示出优越性。“有一天晚上11点,我在实验室遭遇荧光显微镜系统崩溃。智能体通过模糊描述——‘屏幕亮但进不去系统’,进而精准定位转换器卡槽故障,引导我在3分钟内完成自救。”园艺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康雄伟对这个实验室AI智能体感受深刻。 目前,“园艺实验小助手”24小时在线,可通过扫码使用,为校内外师生提供76 台/套大型精密仪器设备、4000余个设备常见问题知识库,同时涵盖 2787 种常用化学试剂使用说明以及相关国家法规、校规校纪、教育部高校安全检查规范等内容。 使用过“园艺实验小助手”的师生认为,该智能体核心创新在于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对比分析各类仪器之间的差异,推荐合适的仪器型号,提供精准的仪器使用说明;能够快速识别管制类危化品,并告知使用方法及防护要点,给出存放建议;还能够借助大数据和算法,快速完成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与定级等。 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处长张朝阳表示,该AI智能体重构了实验室生态,从“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真正实现了“问题不隔夜,实验不停摆”,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更将管理员从“救火队员”的角色中解放,该模式有望辐射全校,为学校有组织科研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和服务保障。(通讯员:付文婷) 编辑:张静
数据来源: 编辑:张静
雷马农膜亮相2025蓝莓全产业链博览会,赋能蓝莓产业升级
2025-03-14
2025年3月1日,“2025蓝莓全产业链博览会暨第三届设施蓝莓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交流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雷马农膜作为设施蓝莓覆盖材料和应用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受邀亮相本次展会,为蓝莓种植提供高性能、环保、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本次博览会汇聚了全球设施蓝莓领域的顶尖企业、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共同推动行业整体进步。展会围绕蓝莓全产业链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涵盖原材料研发、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以及市场推广等关键环节。 △2025蓝莓全产业链博览会暨第三届设施蓝莓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交流会吸引众多参与者 在本次博览会中,雷马农膜展示了其最新的技术成果与产品创新,这些成果和产品涵盖了设施蓝莓的全产业链需求。雷马蓝莓专用膜、雷马蓝莓专用防草布、雷马蓝莓专用水池布、雷马蓝莓专用防冻门卷帘膜、遮黑布等产品,为蓝莓种植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雷马农膜的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蓝莓种植的效率与品质,还通过降本增效和品质提升,对设施蓝莓整体价值链的贡献率可达30%-50%(包括节约成本和市场溢价)。 △雷马农膜现场展厅设计吸睛,人群络绎不绝 自2001年创建以来,雷马农膜专注于温室设施长寿膜、散光膜、PO膜、散光PO膜、养殖种植有色膜等棚膜的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环保、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其蓝莓专用膜可实现90%以上透光率,保障作物获得更多光合作用效率;高雾度值和高保温功能,既能防止直射光对蓝莓植株和果实的灼伤,又能降低夜间的温度流失,保证作物夜间的生长效率。此外,雷马农膜还可定制终身流滴消雾功能,减少冷凝水悬滴,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雷马负责人现场发表主题为“覆盖材料在设施蓝莓中的价值重构”的报告演讲 在应用案例方面,雷马农膜为云南澄江高原数字化现代蓝莓园区定制了400亩雷马蓝莓专用膜,实现了高透光率与高雾度值的平衡,有效提升了蓝莓的品质与产量。据雷马农膜负责人分享,雷马蓝莓专用膜通过定制化服务,能够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和蓝莓品种特性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在蓝莓种植中的应用价值。 行业专家指出,农膜技术创新是推动蓝莓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雷马农膜通过光选择技术创新,实现了设施农业覆盖材料的时代跨越。其基于十年数据积累的10万组作物光照数据库,为精准定制化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专家认为,雷马农膜的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蓝莓种植的经济效益,还为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云南雷马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伟文先生现场为客户介绍雷马产品 雷马农膜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持续以“柔性设计、功能定制”服务赋能设施蓝莓,通过精准适配不同区域和作物需求,为蓝莓种植提供更加精准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价值重构。此外,还将贯彻“新质生产力,国货当自强”的思想,致力于推动国产农膜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以高端性价比、高配低价方案打破进口依赖,助力国内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用户创造价值”,通过降本增效和品质提升,为蓝莓种植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雷马蓝莓专用膜在蓝莓种植领域的广泛应用 防灼伤,就用雷马散光膜。雷马农膜在本次博览会中的精彩展示,不仅体现了其在农膜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还为蓝莓种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与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雷马农膜将继续为设施蓝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数据来源: 中国农科新闻网